吉大首页 | 中文网站 | English

“传播基础力量,弘扬白求恩精神”白求恩名师风采系列介绍(一)——李玉林教授

作者: 时间:2024-08-22 点击数:


人物简介:李玉林,19501月,历任原白求恩医科大学校长、吉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吉林医科大学医疗专业,白求恩医科大学硕士学位,日本东北大学获病理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干细胞组织工程和肿瘤间质病理学。

成果简介: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及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主编《病理学》,研究生用《分子病理学》等12部国家规划教材。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病理学》分支的主编。先后两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所获荣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跨世纪优秀人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吉林省首批省管优秀专家、吉林省高级资深专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杰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教师感言:为师,视学生为己出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为医,待病人如亲人为解除患者病苦而努力;为学,视严谨为生命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李玉林:恪守师者本心 完成“两个理想”

“我有两个理想,一直让我骄傲和自豪。一是当医生,体会为人解除病痛、赋予人新生的希望与喜悦;二是当教师,感受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神圣和崇高。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这两条线上开展起来的。”

谈及理想,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吉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玉林眼中闪烁着幸福的光芒。

作为学者,他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作为医者,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疑难病例;作为师者,他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

工作上勤于职守,生活中淡泊名利,恪守着入世做学问、出世看人生的原则。不经意间冶就了他学者博学慎思的风范,积淀了医者妙手仁心的厚德,诠释了师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深刻内涵。


事业植根在母校

医者有苦有乐,有悲有喜。求名者学医,将徒劳无功;求利者学医,将一无所获;求知者学医,将甘之若饴;求德者学医,将乐在其中。早在求学期间,李玉林就选择了攻读医学,毕业后更是潜心其研究。


1986年,在白求恩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工作的李玉林,通过了国家统一组织的英语水平考试,踏上了公费留学日本之路,到日本东北大学进修学习。198911月,他在帮助导师完成阶段性工作后,放弃了日本优越的工作条件,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携眷从东京出关回国。
 
回国后,他回到了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工作,一直致力于肿瘤间质血管病理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其实,最重要的是感情因素。这里有我的老师、我的同事、我的学生,他们用真诚感动了我,这种感情环境使我舍不得离开。虽然事业艰难,毕竟我起步了。并且当时学校给我创造了很好的环境,我提出的方案计划都是一路绿灯。”他因为对国家的感情选择了回国,因为对母校的感情选择了留下。
 
目前李玉林已经成为国内肿瘤间质血管病理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所承担的国家“863”重大专项、“985”整合生物学科技创新平台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和成果都是在这个领域内展开并完成的。

冶就学者之风范

李玉林常说:“科学研究,要有蜜蜂采蜜的精神才能有所建树。”回国后,他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攻关的肿瘤血管病理学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具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他利用肿瘤血管的机能特点,选择性地增加肿瘤组织内抗癌药物的浓度,开创了一种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新方法,提高了癌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现已作为一种中、晚期恶性肿瘤治疗方法被国内广泛应用。他还提出了把肿瘤血管密度作为判定肿瘤生长速度、侵袭程度及有无转移的独立指标,这一理论已被全国的许多病理学工作者所接受。他目前新辟的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的抗肿瘤基因治疗,已成为令人瞩目的研究方向。他依据病理学研究工作的宽厚基础及对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把握,又将肿瘤血管和干细胞血管组织工程紧密结合,组织成立了干细胞研究的国家团队——吉林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他本人也因此成为国家干细胞重大研究专项的主持人、吉林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在回首自己走过的科研道路时,他总结出了三个“经得住”,即“经得住寂寞,经得住失败,经得住同行的检验。”正是这三个“经得住”,才使他取得如此瞩目的科研成果,在近几年中,先后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其中有30余篇被SCI检索;共承担国家“863”重大专项等科技项目16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
 
正是“投入、创新、严谨”的科研理念,才能使他把实验室从零基础建设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他的带领下,病理学教研室1995年成为吉林省重点学科,1998年被评为卫生部重点学科,2000年成为吉林大学重点实验室、“211工程”重点建设实验室,2003年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国家“985”整合生物学科技创新平台的主体。该实验室目前正承担国家“863”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其制剂产业化前的关键技术研究重大专项。
 
谈及这些,李玉林的言谈举止间表现出一名学者强烈的责任意识:“科学家允许失败,不允许作假。这是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科研团队提出的要求。”素来注重学识与个人修养共同发展的他在第一次面试研究生时有个“双向承诺”:他向学生承诺,倾囊以授,人尽其才。同时,学生也必须有思想准备,在科研道路上,要有投入,要有创新,要科学严谨。“李教授最常与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保证实验的真实性。这是李教授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是我们最敬佩他的原因。”他的一位博士生如此说道。现在,“投入、创新、严谨”不仅是他一个人的科研理念,而且已经成为他带领的整个科研团队的学风


  恪尽师者之职守

“国运之兴衰、民族之强弱,皆囿于人才,均系于教育。”李玉林199912月任原白求恩医科大学校长,2000年任合校后的吉林大学副校长,在承担繁重的管理工作的同时,他始终没有离开过学生和课堂,不但承担着研究生的教学任务,而且始终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从合校到2006年末,他直接面向本科生上课或专题讲座98学时,听课学生达7000人次。同时,他还指导本科生第二课堂进科研究的学生20名。除非到外地出差,他周末和学生在一起讨论课题是雷打不动。
 
对于本科生教学,他有着独到的教育理念:本科生教育是指素质教育、群体教育、基础教育。同时,承担研究生教学的他深刻体会到了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的不同:“本科生教学,是用已知方法证明已知问题;硕士研究生教学,是用已知方法解决未知问题;而博士研究生教学,则是用未知方法解决未知问题。”
 
无论是本科生教学还是研究生教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李玉林重视用辩证法思维影响教育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说做人是to be,做事是to do,那么方法论就是how to do,怎么做事。”他在讲授具体课程内容时,始终贯穿辩证法的思想,讲授疾病的病因时阐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讲授疾病病变时说明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讲授疾病过程时交代动态和静止的关系。辩证法思想的成功运用,使他在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旁征博引,在涉及到有关理论知识时,从理论谈到现象,又从现象触及到理论,总是会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教研相辅硕果丰


 
李玉林认为,教师必须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形成无限的学术魅力,面对学生时,如果没有深厚的学术基础,不可能提炼出学科精华。他注重把科学研究中取得的学术成果,准确地反映在教材和教学中。他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辩证法的思想学习各门课程,乃至走向社会后自觉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应对各种事物。正因为此,吉林大学的病理学科已经成为国内本科毕业生考研的热门学科之一。
 
他始终坚持“要将学校打造成输送精品人才的流水线。”在明确了医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后,作为病理学学科带头人,他带领着病理学教研室全体教师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融入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对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做了全方位改革。他主持国家教学研究课题5项,发表医学及病理学教学改革研究系列论文20余篇。
 
李玉林主持的《我国医学本科院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课题具有重要创新,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修改了医学本科教学大纲。《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被教育部评为样板课题,并被认定为我国医学院校一种重要的课程改革模式。该成果提出的课程体系及改革方案已在全国117所医学院校推广应用,并得到高度评价,2001年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李玉林负责的《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研究》是国家重点课题,教育部部长周济任总课题的组长。在系统调查了国内外100余所综合大学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我国通过合并组建的综合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推荐方案,引起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提出的建立医学教育的教育部和卫生部长效部际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有些已经被采纳。
 
他进行的病理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手段以及教学管理的改革,增加了科研专题讲座次数及内容,增设了新技术观摩、专业技能的培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系列教学制度(包括教学制度的建立、教学质量监督、教学档案微机化管理、教学实习组织切片及大体标本的统一管理等)。在教学方法上,课堂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灌输式”转为“启发式”和“学导式”。7年制理论课试行双语教学,目前所有的理论与实验课教师均使用英文电子教案和英文版书,部分教师采用了英文授课。注重对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全部实习课均已采用本教研室开发的实习课专用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及网络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亲其师而信其道。在给本科生上课时我比较重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间架起沟通信任的桥梁,教师充分展现知识本身具有的魅力,才会吸引学生感受知识的美。”李玉林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临床病理思维和科研思维,强化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为学生充分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以后的临床学习和科学研究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讲台上的他不用看教材,依然可以纵横捭阖,滔滔不绝。这种自信和能力来自于他长期的知识积累,来自于他了然于胸的知识融汇,也来自于他对教学的挚爱。


厚德载物育桃李

“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德无形,而行有形。师德是种人格,是种素质,它往往通过老师的一言一行体现出来。”30年来,李玉林指导已毕业博士研究生62名,毕业硕士研究生54名,博士13名。在讲台上,他以渊博的学识引导学生,走下讲台,他以其严谨的态度影响学生,以其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以其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对学生来说,学习知识无疑是相当重要的,但仅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作为21世纪的新人,还必须致力于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灵魂高尚的人,一个有社会担当的人。”在日常的工作中,李玉林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鲜明的中华民族意识,都在一言一行中感染着学生。“李教授以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影响着我们的人生道路,科研要实事求是,做人要诚实、守信、守时。”博士生辛颖言谈中充满对导师的崇敬之情。

“人才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作为一个群体,就要有将帅,有士兵。”在队伍建设方面,李玉林主张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并举,既注重培养身边的人才,又注重引进优秀的学科人才。他对引进的人才不求全责备,以宽容的胸襟尽量给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他把很多相关的学术头衔及“863”等国家重大项目的带头人让给了年轻人,为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创造了十分宽松的环境。
 
在他的带领下,病理教研室制定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试讲制度、国内外培训制度及听课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加大了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近5年共选送8人次出国学习、研修;注重培养青年教师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对教书育人取得优异成绩者予以奖励;要求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勇于探索,推陈出新,积极参加各种课题的研究、申报;要求青年教师平均每年至少公开发表1篇以上的被SCI收录的论文;对青年教师中的优秀者严格要求和培养,以期成为跨世纪人才或学术带头人。近5年来教研室先后有1人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获吉林省杰出青年基金;5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人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3人获教育部回国人员启动基金。目前,他所在的教研室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及学位、职称形成了合理的梯队结构。
 
作为学科带头人,李玉林以人梯精神,为莘莘学子和青年教师搭建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尊敬和爱戴。

腹有诗书气自华

“志趣,有志内之趣,有志外之趣。志内之趣不离本行本职,砥砺思想,辅佐志向,需要锲而不舍。志外之趣当求高雅,能够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若要升华,需得与时俱进。”工作中,李玉林是教师、是医生、是学者,生活中,是摄影爱好者、是网球运动员、是古典文学推崇者……数十年来,他在工作中充实志内之趣,完善自我;在生活中蓄积志外之趣,开拓人生境界。
 
他还是众多荣誉的拥有者,身兼吉林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985”整合生物学科技创新平台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委、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基础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10余种社会兼职,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林宗杨医学教育奖、吉林省优秀教师等众多荣誉。

面对获得的荣誉、面对理想的实现,李玉林有幸福,有欣慰,但更多的是面对未来的长远打算与为师、为医、为人的强烈责任感。在获得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时,他心里充满了作为教师被国家肯定的喜悦,但他思索更多的是如何在未来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上为国家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朝观剑舞,夕临《秋水》。”李玉林以其勤勉的作风、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态度、宽厚的人格,不仅圆了事业的梦想,成就了学者学高、医者仁心、师者厚德,而且在淡定从容间勾画出一个有心、有志、有为的完美人生!



版权所有:ylzz总站线路检测网站 - ylzz线路检测欢迎您  地址:长春市新民大街126号 联系电话:0431-85619463